维他奶离不开中国内地
来源:斑马消费
维他奶国际终于回血了。维奶
去年,开中其在公共舆论事件中遭遇重创,国内发生上市以来首次巨亏。维奶2022/2023财年中期,开中公司收入、国内归母净利润均录得增长,维奶彻底扭转亏损局面。开中最终,国内还是维奶得依靠内地市场。
中国内地一直是开中维他奶最重要的市场,内地人还喝不喝维他奶,国内关乎这家港资企业的维奶命运。
成功扭亏
经过半年时间恢复,开中维他奶国际(00345.HK)终于走出上个财年巨亏的国内阴霾。
11月18日,公司披露2022/2023财年中期业绩(截至9月31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36.42亿港元,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1.42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1.05%、330.30%。
分市场区域来看,中国内地、新加坡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18%,澳洲及新西兰收入与上期持平,唯香港业务收入增长6%。
公司成功扭亏,并实现逆势增长,主要在于3个方面:来自中国内地的经营溢利贡献回血、压缩费用支出和获得相关财务资助。
期内,中国内地市场录得经营溢利1.39亿港元,在公司经营溢利中占比47.93%。去年同期,这一市场区域的经营溢利录得-0.33亿港元。
公司在经历了去年舆情危机之后,倾全力拯救内地市场,同时,也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2022/2023财年上半年,公司总经营费用减少9%,市场推广、销售及分销费用减少10%,其他经营费用(员工成本等)减少14%,3项合计减少支出3.01亿港元。
另外,公司在期内获得有关疫情补助590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400万港元。
公司盈利能力仍处于高位,期内毛利率为47.71%,与上年同期持平。净利率3.75%,较上年同期增加2.61个百分点。
为缓解原材料及包材价格上涨压力,公司已在10月1日正式对旗下系列产品调价,同时提升渠道毛利水平。
内地市场失速
2021年7月,维他奶国际深陷舆情危机,遭遇网友的口诛笔伐,产品在内地惨遭下架。
这直接给公司带来重创。2021/2022财报(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1.59亿港元,为上市26年来首度亏损。其中,内地市场收入39.13亿港元,经营溢利-3.40亿港元。
2022/2023财年(截至2022年9月31日)中期业绩显示,内地市场实现收入22.88亿港元,同比下滑1%,经营溢利实现1.39亿港元,扭亏为盈。
随着内地市场经营向好,今年81岁的罗友礼,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了。
内地市场对于公司至关重要,甚至可直接决定这家香港食品饮料企业的命运。
公司1994年登上港股之后,罗友礼从其父罗桂祥博士手里接过权杖,开启了一场市场改革和布局。除了专注即饮豆奶品类,他还在百事可乐前华南高管袁杰的协助下,加速对内地市场的渗透。
当时,中国内地市场对豆奶的食用,还停留豆奶粉冲泡阶段,市场霸主长期由维维股份把持。
随着市场教育的深入,即饮豆奶产品逐渐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维他奶司也尝到市场红利。
2003年,内地收入贡献占比仅6%,至2020/2021财年,内地市场收入规模已达50.1亿港元,贡献率升至66.6%。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市场收入增速正在逐年放缓。数据显示,2017/2018财年至2020/2021财年,内地收入增速从39%一路降至10.68%。2021/2022财年,首次发生负增长,为-22.77%。
豆奶+柠檬茶
即饮豆奶产品的护城河并不高,维他奶国际赢在起跑快。
约2015年之前,维他奶在内地横行一方,还没有多大的市场压力。在这之后,随着工业转型升级,以及植物基蛋白奶的市场需求增长,竞争对手们逐渐觉醒,开始陆续加码即饮豆奶产品。
豆本豆、诚实豆、植选等即饮产品陆续面世,当年被维他奶逼到墙角的维维股份,也推出了即饮豆奶产品。
伊利、蒙牛及等食品饮料巨头,携渠道和资金优势,快速实现对这一品类的占位。
即饮豆奶属于植物基蛋白奶细分领域,可以解决乳糖不耐受的痛点,逐渐成为市场热宠。据前瞻研究院报告,未来几年我国植物奶行业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千亿。
品牌众多,同质化严重,维他奶国际遭遇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公司推出了各种口味、各种包装的豆奶产品,还将港式柠檬茶、菊花茶等引入内地市场,借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不过,多品类产品协同作战,没能翻起太大浪花。
- ·科凡家居一纸招股书,意外牵出美的集团与海航资本的隐秘金融交集
- ·北京发布6项措施加强单位服务保障人员防疫管理
- ·欠“10亿美元+14亿美元”,请美方先缴清再谈!
- ·雅戈尔13.6亿元医院弃捐内情 投资者:这种蔑视中小股东权益的态度非常令人愤怒
- ·世界杯来了,这些商家用创意与流量花式突围
- ·麦格理: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 或将利好吉利汽车等
- ·宏观政策齐发力 国常会部署33项措施稳经济
- ·巨额应收账款致业绩大变脸?世联行遭问询:子公司涉小贷是否合规?
- ·塞能源部长称塞尔维亚希望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更快实现能源独立
- ·澎湃社论:稳住基本盘,留得青山在
- ·博时基金评A股集体回调:当前市场的信心仍偏脆弱,可适当关注汽车、大基建等
- ·美国滞涨危机来袭,中国也到了担心通胀的时候吗?
- ·奔驰在北美推出EQ系列“性能解锁”服务,1200美元订阅一年
- ·运气还是没站到许家印这一边
- ·河北唐山市中小学在校学生6月起可免费乘坐公交车
- ·没有一只可达鸭现在还能躺在肯德基店里
- ·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扩大至1.7%,哔哩哔哩跌7%小鹏汽车跌超5%
- ·房企融资重磅进展!首单房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推出,新城控股拟发行,碧桂园、美的置业等企业项目积极推进中
- ·钱坤投资:大盘突遇非理性大跌 回吐不是坏事只要不结账走人就行
- ·证监会监管通报近期信息系统安全事件 招商证券、首创证券等因“宕机”事件被点名
- ·最高500亿!万科拟新增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多家民企融资落地,“三箭”叠加助力房企融资改善
- ·“奉劝美方,听听中国一首老歌”
- ·中国软件:业绩增长背后的隐忧
- ·一场物企收购背后的自救与被救
- ·日元贬值影响Switch在日销售?任天堂:目前不打算硬件涨价,但盈利形势越来越严峻
- ·芭蕾猫预售价冲上20万元受质疑,董玉东回应欧拉“吃软饭”
- ·高瓴老板那句“做时间的朋友”,只是讲给它的投资人听的,散户就不要入戏太深了
- ·天药股份董事长任职未满一年辞职 去年前任董事长、董事、总经理三人辞职曾引发关注
- ·拜登访韩“后劲十足”:三星拟向芯片和生物科技投资3600亿美元
- ·涉嫌参与数据泄露决策 扎克伯格被美国检察官起诉
- ·核酸企业排队上市,偶发业绩能走多远?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3家公司IPO“卡壳”
- ·深圳2021年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超1533亿,占深圳全市研发费逾9成
- ·少数派投资:三思而后行!做好投资,自控力是关键
- ·“数字哨兵”,快速开发!这些上市公司参与……
- ·拜登庆祝八十大寿 但七成选民嫌弃他“太老了”
- ·一季度20位基金经理掉出300亿梯队,规模跌幅20%,有“黄金一代”劳杰男、姚志鹏,还有新晋顶流杨瑨、郑泽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