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成功延长量子比特在晶体中的存储时间,创20毫秒纪录
澎湃新闻记者 王蕙蓉
近日,科学科学家成功将一个量子比特存储在晶体内长达20毫秒,家成晶体创下最新纪录,功延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的长量存储创毫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低温恒温器中,比特用激光照射用于存储光子量子比特的时间晶体,图片来自Antonio Ortu量子物理学使计算机、秒纪智能手机、科学GPS等许多技术的家成晶体进步成为可能。多国科学家正在研究量子密码学领域,功延以开发更安全的长量存储创毫量子通信网络。但光子在光纤中传输几百公里后容易丢失,比特信息也随之丢失。时间因此,秒纪为了更好地存储光子中的科学信息,远距离量子通信离不开“中继器”,这也意味着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必须延长。
2015年,瑞士日内瓦大学(UNIGE)科学院应用物理系Mikael Afzelius团队成功将一个由光子携带的量子比特存储在晶体中,存储时间为0.5毫秒。在此过程中,光子在消失前将其量子态转移到晶体的原子上。然而,持续时间仍不足以构建更大的存储网络,扩大存储网络是发展远程量子通信的先决条件。
此次,在欧洲量子技术旗舰计划框架下,前述团队突破以往成果,成功实现了量子比特在晶体中存储20毫秒的世界纪录,向开发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
实验系统与装置,图片来自论文。在此项研究中,团队使用了掺有稀土铕的晶体,稀土铕能够通过吸收光,再进行发光(即光致发光)。这些晶体以绝对零度保存,因为一旦超过绝对零度10°C,就会破坏晶体内原子之间的纠缠。
“我们对晶体施加了千分之一特斯拉的小磁场,并使用动态解耦方法,包括向晶体发送强烈的射频。”日内瓦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Antonio Ortu说道,“这些技术旨在将稀土离子从环境干扰中解耦出来,并将目前的存储性能提高近40倍。”
这一研究成果是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的重要进展。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项基于固态系统(晶体)量子存储器的世界纪录,在保真度略有损失的情况下,我们甚至能让存储时长达到100毫秒。”
但仍有一些挑战需要面对。“目前的挑战是进一步延长存储时间,”Mikael Afzelius认为理论上可以延长晶体暴露在射频下的时间,但需要突破现有技术。此外,团队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设计出能够同时存储多个光子的存储器,通过光子纠缠,最终实现保密性。
相关文章:
- 央行等八部门:支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内企业债券融资
- 隔夜要闻:欧美股收高原油重挫7% 苹果股价十连涨 特斯拉大涨8%
- 石四药集团发布2021年业绩 股东应占净利润7.86亿港元同比增长28.4%
- 枢密院十号:俄军的基辅攻略,这是要收场了?
- 把公权力当谋私工具,70后珠海农商行副行长被“双开”,去年该行营收增速下滑2%…
- 面向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家庭 海淀开展公租房专项配租
- 故宫钟表修复师岗位竞争多激烈?都是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有海归,本科根本排不上
-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可抵个税,母婴产业链有望加速起飞?
- 从3家世界500强手中收回,三亚一线海景地块再挂牌价刷出新纪录
- 泰国与沙特阿拉伯恢复中断30多年的劳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