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千变万化,央行提示:警惕虚假贷款APP诈骗
原标题: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千变万化 央行提示:警惕虚假贷款APP诈骗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琼斯)近年来,非法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警惕非法集资、活动出租出借银行卡等金融“陷阱 ”呈现从“线下 ”转到“线上”的形式虚假特点,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千变影响了经济社会稳定。央行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6月22日在“守住‘钱袋子’”专栏发布《谨防“馅饼”变“陷阱” 对非法金融活动说不》一文,提示提示金融消费者加强自身金融素养,贷款切实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非法避免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金融警惕守护好自己的活动“钱袋子”。
文章称,形式虚假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千变场景千变万化,央行金融消费者必须树立科学理性的提示投资观念和消费观念,积极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诈骗的特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虚假贷款APP诈骗。张女士从网络上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A银行”的APP并申请办理贷款业务,随后一名自称“银行客服”的人员联系张女士,称贷款资金已到账,但“需充值才能解冻”。在该“客服”的导下,张女士将2500元转至“客服”指定账户,后续“客服”称仍需更多资金,张女士表示疑惑并前往A银行网点进行咨询,发现该银行并无此类贷款专用APP,也没有贷款放款需要缴费解冻这一步骤,最终确定张女士所下载的“A银行”APP为仿冒软件。
金融知识小贴士:一些高仿、山寨APP会冒充正规平台进行诈骗,切勿轻信陌生短信及链接,贷款请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金融消费者要积极了解正规金融机构业务操作流程及相关要求,以保证金、解冻金名义要求打款到指定账户的极有可能是诈骗。
案例二,冒用银行名义非法集资。某资产管理公司擅自利用部分商业银行标识开展虚假存款业务宣传,并通过“定期存款、支付现金、退还现金、赠送旅游”等方式吸引客户。金融消费者携带该公司的“银行存款送旅游”宣传页前往银行营业网点咨询,经查实,是该公司假借商业银行名义进行的虚假宣传,其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金融知识小贴士:《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明确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金融消费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务必要提高警惕。一看融资合法性,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看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
案例三,银行卡出售构成犯罪。汪某参与网络赌博,输钱后经网络客服介绍获得挣钱“新路子”,随后在聊天软件上添加“赚钱联系人”,向其提供名下多张银行卡、微信、支付宝账号及各平台密码,并多次将转账验证码发送给对方,此过程中汪某收到多名遭受电信诈骗被害人被骗资金2.1万余元,资金到账后被对方迅速转移,汪某从中违法获利1000元。案发后,汪某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并供述犯罪事实,退还全部违法所得。
金融知识小贴士: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一旦查实被用于实施网络犯罪活动,涉嫌诈骗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或者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广大金融消费者切莫贪图小惠小利,将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等出租、出借、出售给他人使用,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 ·工信部: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 ·西班牙7月通胀率达10.8%,创历史新高
- ·中一签大赚2万!刚刚,暴涨超120%,弃购的要哭了!
- ·为了扩产,晶科能源要发行100亿可转债
- ·日本新任总务大臣被曝存在政治资金问题
- ·名创优品再驳沽空报告:3大关键指控均毫无依据
- ·商务部:上半年商务运行呈现恢复态势
- ·工行上海市分行被罚1310万,涉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支付土地款等
- ·世界杯爆冷门,中国足球投资爆“冷”
- ·黄河:奏响“四部曲” 走好“赶考路” 全面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 ·扭亏无望、股价“脚趾斩”,金山云回港上市有哪些考量?
- ·广西北海民宿主自述:暑期旺季只有一周,下半年也难回血
- ·上海加强房屋租赁监管:企业“二房东”须开立资金监管专用账户
- ·费尔普斯:提高专利许可和转让的市场生产率,促进创新发展
- ·盛松成: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转折点
- ·年内第四次!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本轮通胀何时降温?对投资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