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回复问询函 可别“习惯成自然”
炒股就看,延期权威,回复函专业,问询及时,别习全面,惯成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延期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一段时间以来,回复函部分上市公司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有欠积极主动,问询不仅回复问询的别习时间跨度长,延期次数还不少,惯成让不少投资者跟着着急上火。延期上市公司一次次缄默不语,回复函显然有违真实、问询准确、别习完整、惯成及时披露信息的监管取向,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完善,以免让市场白白等待,望眼欲穿。
发送问询函件是交易所日常监管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监管函、问询函和关注函三类。根据公开信息,大部分问询函件内容主要涵盖公司经营、财务、管理、业绩、信披等相关重大事项,特别是受市场关注的热点与重大问题。收到问询函后,信息披露义务人有必要详尽、具体、真实、及时地回答。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可督促上市公司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对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从信息的有效性角度来讲,上市公司及时回复与充分回复同等重要,所以现有制度规定,上市公司收到问询函之后,要在5个交易日内回复。
遗憾的是,部分上市公司总是能够找到“不可抗力”,把回复的时间一拖再拖。过去半个月,有近百家公司公告了“延期回复”,理由多是“因监管问询函中涉及部分问题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公司预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回复”。复杂问题当然需要小心求证,偶有一两次延期可以理解,但此前有的上市公司延期回复居然达到17次之多,就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啥“难言之隐”。
上市公司回复问询函的“拖延症”,病因与现有规则的宽松多少有些关系。当前的规则对于上市公司申请延期的次数,并未强制要求。这个规定的初衷应是本着谦抑的监管取向,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如果上市公司把精力用在了钻规则漏洞,则势必会降低信息披露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完善交易所问询的相关规则,设置延期次数和回复时间上限,让上市公司有点儿紧迫感。对迟迟不回复的公司,可采取其他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否则,大搞拖延战术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就此“习惯成自然”。这对整个市场生态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极不好的“示范”。
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对于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取向变化,应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是与监管层和投资者沟通最为有效的语言。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住的信息,与其让人指指点点,还不如放开嗓子说几句。在资本市场的审视之下,万万不可沉默不语。
(责任编辑:热点)
- 瑞斯康达被立案,股民索赔可期
- 这个巴尔干火药桶,又一次到了被点燃的“边缘”
- 澳大利亚发现多个太空垃圾,或为美国SpaceX飞船碎片
- 人民时评:“县县通5G”夯实数字中国基石
- 冬季游逐渐升温 四川文旅深度融合成旅游新热点
- 恒驰5真的大卖?有恒大物业员工自掏腰包下订三四单,优惠名额在二手平台炒卖
- 江西南昌:华润万家等超市门店未明码标价被责令整改
- C919完成取证试飞 我们啥时候能坐上它?
- 拜登庆祝八十大寿 但七成选民嫌弃他“太老了”
- 科索沃局势还没怎样,西方又要干涉?
- 俄欧美加多方博弈!“北溪—1”恢复通气困难重重
- 理光宾得更新镜头路线图 增加K卡口100mm镜头规划
- 青岛楼市冷热分化:有楼盘10个月卖40亿元,有的销售不足10套房
-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适时推出碳税,但实行碳税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