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元的骨科脊柱耗材降至不足5000元 集采平均降价84%
9月27日晚间,材降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标结果公布,集采降平均降价84%的平均幅度超出了市场预期,有外资品牌的科脊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
本次集采是柱耗至不足元继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后,材降国家组织开展的集采降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此次集采根据颈椎、平均胸腰椎手术的科脊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柱耗至不足元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材降椎体成形术、集采降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平均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共有171家企业参与本次集采,152家拟中选,中选率89%。
本次集采也再度加速了国产耗材对进口耗材的替代进程。
降幅超出市场预期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一般分为脊柱类、创伤类、关节类及其他。脊柱由椎体及椎间盘组成,是人体的中轴骨,包含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及尾椎。脊柱类植入物主要应用于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骨折、畸形、感染及肿瘤等脊柱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脊柱类骨科耗材的市场需求大增。
此次集采结果揭晓之前,有多家骨科脊柱类耗材企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结合这次集采规则制定较为温和来看,预计价格降幅会低于以往的高值耗材集采,以往的冠脉支架、人工关节集采后分别平均降价93%、82%。而9月27日当天,包括(688161.SH)、(688085.SH)、(002901.SZ)股价涨幅均超过10%。市场亦认为,这些股价大涨背后,预计跟集采降价温和有关。
然而,国家医保局最终公布的平均84%的降幅结果,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
国家医保局发布的结果显示: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其中,一些知名外资品牌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技术最新的胸腰椎微创手术,其使用的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近4万元下降至5600元左右。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每套平均价格从2.7万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脊柱类的集采是最为复杂的耗材带量采购,这一方面是由于需要使用多种工具,而且技术分类产品组合也很多,手术种类和手术部位较多,而且手术风险也较高,另一方面,脊柱类耗材相比其他耗材而言,渠道水分也更高,这导致价格虚高的问题。”某跨国医疗器械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多家中标企业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集采对医疗器械厂商的利润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比之下,代理商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集采主要是挤掉中间渠道商的水分,让利给患者。
一家中标医疗器械公司负责人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次骨科脊柱类集采几乎囊括了所有产品,患者将获得切实好处。他预计,脊柱类集采有望明年年初春节前后在全国落地。
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脊柱类骨科耗材集采的成功开标,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3年2月份用上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本土制造进程加快
我国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疗市场仍在快速发展中,集采启动之前,外资品牌市场份额占据优势地位。根据标点信息的相关研究报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凭借较强的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及资本实力仍然主导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我国的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细分市场中,标点信息显示,2019年,强生、美敦力、威高骨科、史赛克、三友医疗这五家企业市场份额居前,市场份额分别为28.29%、24.39%、7.92%、6.50%、3.79%。这五家企业中,强生、美敦力、史赛克属于外资品牌,威高骨科、三友医疗属于国产品牌。总体看,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有骨科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进口耗材的设计理念优于国产品牌,价格也更昂贵,但随着国产品牌的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在扩大。
从此次集采的竞价结果情况看,各家品牌之间的“厮杀”相当激烈,中标的除了美敦力、强生、贝朗医疗等国际厂商外,国产品牌也相当多,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等骨科脊柱上市公司均位列其中。
迈瑞医疗内部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骨科脊柱类耗材是公司正在发展的新业务。
作为国产骨科脊柱类最大厂商的威高骨科,在集采竞价中,可谓是“拼命三郎”。
本次骨科脊柱集采和此前骨科关节类集采类似,主要部件齐全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大的企业进入A组竞价,主要部件齐全但不能供应全国的企业进入B组。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在14个产品系统类别A组竞争中,威高骨科就有五个产品均报出了最低价。
最终的中选结果显示:威高骨科及旗下两个关节品牌威高海星(高端型)、威高亚华(经济型)共有18个拟中选产品,产品系统类别包括:颈椎前路钉板固定融合系统、颈椎后路钉棒固定系统、胸腰椎前路钉棒固定融合系统、胸腰椎前路钉板固定融合系统等。
今年上半年,威高骨科骨科脊柱类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06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45.81%。
CIC灼识咨询总监刘立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本次脊柱类耗材集采对比人工关节集采增加了一个竞价单元,对于主要部件齐全且能供给全国的企业来说有较大的优势,不仅优先进入竞价,并且还拥有一次“复活”机会。虽然有一百多家企业参与脊柱类耗材集采,但是能够同时覆盖所有产品系统的企业数量较少,集采结果有向头部公司倾斜的可能。
总体看,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将对未能中标企业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中标企业亦将面临产品终端价格大幅下降的风险。
在今年的半年中,已有一些上市公司表态称,面对集采,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及运营效率,降本增效。
(责任编辑:知识)
- 辛保安董事长与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举行视频会谈
- 上海!好久不见
- 今年4月至5月已退还留抵税额约1.34万亿元!财政部:留抵退税政策效应在上半年集中释放
- 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准确把握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规律特点 不断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 LPR连续三个月维持不变 多地房贷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
- 光大理财回应遭监管部门处罚:公司高度重视,除部分问题外均整改到位
- 5月需求不足与供给短缺并存:政策“组合拳”有望提振汽车市场
- 比亚迪: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14943辆
- “角逐”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 中国企业成最大赞助商
- 对话WWDC22 Swift挑战赛获奖学生:行动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App
- 美媒文章:美不应将中国视为下一个大敌
- 支持平台企业在港上市,持续激发民间投资,北京稳经济举措利好一级市场
- 2023年起京东高管现金薪酬降低10%-20%不等
- 新疆首富资本局:广汇物流拟近42亿收购广汇能源铁路资产,有何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