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多渠道补充资本:上半年“补血”超500亿元,“造血”功能有所提升
本报记者 冷翠华
近日,补血多家评级机构陆续发布2022年度保险机构跟踪评级报告。险企血功报告显示,多渠道补诸多险企面临持续补充资本的充资超亿压力。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本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元造9家险企成功发行资本补充债,所提升合计211.5亿元;13家险企通过增加资本金的补血方式补充资本,包括股东增资、险企血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多渠道补以及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等方式。充资超亿
整体来看,本上半年上半年险企补充资本总额超500亿元,元造目前仍有不少已发布计划但尚待落地的所提升资本补充计划。业内人士认为,补血预计下半年险企资本补充水平仍将处在高位。
险企资金需求强
充足的资本金是险企保证偿付能力充足,保障业务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今年以来,险企对资本金的需求持续维持在高位,部分险企偿付能力已经表现出明显压力。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险企业务规模壮大,其需要提高资本金以保障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时,今年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的落地实施,不少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险企也需要补充资本。
以某人身险公司为例,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今年,该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对资本的消耗有所加大,同时,偿二代二期工程下,对核心资本的界定更为严格,使得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指标下降明显,未来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报告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各年度末以及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4.91%、158.28%、144.79%以及141.6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43.33%、132.52%、109.47%以及70.81%。由此可见,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持续下降态势。
同时,今年一季度末,另一人身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7.79%,较上年末下降26.82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7.69%,较上年末下降6.67个百分点。“现阶段来看,公司的偿付能力已达到监管要求但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业务的持续发展将使公司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中诚信国际在报告中表示。
联合资信报告指出,财信吉祥人寿“随着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持续发展,公司核心偿付能力水平明显下降,未来资本补充压力较大”。
今年以来,偿二代二期工程在保险行业全面落地,在新的监管规则下,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申请了过渡期政策。同时,银保监会近期下发通知,将对70家险企开展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监管评估。险企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审视,整体来看,保险业对资金的需求持续强劲。
多种方式齐上阵
为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险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补充资本。除了发债、股东增资这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外,还有险企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或者将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份的方式来补充资本。业界人士认为,这说明部分险企“自我造血”功能得以提升。
从发债来看,《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9家险企成功发行资本补充债,合计211.5亿元。其中,太平人寿和工银安盛人寿各发债50亿元;人保健康、国任财险各发债30亿元。除了已经发行完毕的债券,更多险企上半年发布了发债计划但还未“落地”,如拟发行180亿元资本补充债,拟发行200亿元资本补充债等。
不同险企发行的资本补充债票面利率差异较大。例如,票面利率最高的达6.25%,其次为5.50%,最低的为3.45%。一位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发行主体之间的公司性质、业务质量等因素不同所致。
而从同一险企在不同时点发行的债券来看,当前利率较此前有所下降。例如,建信人寿2021年发行60亿元债券,票面利率为4.3%;今年3月份,其发行20亿元债券,票面利率为3.7%。同时,招商局仁和人寿去年6月份和11月份各发债10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4.9%和4.8%,今年6月份,其发债11亿元,票面利率进一步下降至4.3%。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受市场利率的影响,一般而言,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当前市场利率呈下行趋势,也是新发债券利率走低的原因之一。
从其他资本补充方式来看,4月17日,平安养老发布公告称,为保障偿付能力,支持业务发展,拟向股东申请增资105.2亿元,本次增资后,其注册资本将增加约45.94亿元。股东增资,也是险企较常采用的增资方式,但整体上看,近两年股东增资难度有所增加。
徐昱琛认为,部分股东由于各种原因自身现金流受限,增资可能“有心无力”,也有部分股东可能对保险业发展预期偏向谨慎,增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还有险企使用了较少出现的增资方式。例如,英大泰和财产保险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增资35亿元,转增后,其注册资本增加至65亿元;太保产险则将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合计转增股份4.78亿股,合计金额约为12亿元。这种增资方式在业内被认为是“自我造血”,是公司处在良性发展阶段的表现之一。
徐昱琛表示,险企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一方面要提高业务端品质,改善承保利润,另一方面在投资端要结合新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减少对资本的消耗。
相关文章:
- 周末要闻:贸易分裂或致全球损失1.4万亿 美联储变脸市场不知所措 谨防新兴市场主权债务 史上最贵世界杯开赛
- 中国船舶手持订单饱满排期已至2026年 三年投87.5亿研发新接项目
- 道指痛失三万点大关!除了衰退威胁 华尔街还有这些担忧……
- 拍卖结束!巴菲特午餐拍卖最终以1900万美元成交
-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将营造更加优质的开放环境 健全更加安全的开放体系
- 纪念IE浏览器退役,韩国软件工程师咖啡馆上竖起墓碑,照片疯传!
- 国家林草局:我国近十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
- 国海证券被康盛股份指称违规减持 最高85亿定增还未敲定
- 外媒:俄气公司指责乌克兰私自扣留天然气,乌方否认
- 激活民间投资潜力,稳经济政策应出尽出
- 年内22家私募合计自购金额约30.76亿 景林九坤宁泉保银等百亿私募为自购主力军
- 遭遇高瓴清仓式减持 良品铺子却走出“准地天板” 啥情况?
- 午评:指数集体拉升沪指涨0.7% 物流板块表现活跃
- 瑞幸咖啡Q3财报:净新开门店651家 营业利润率15.0% 首次突破双位数
- 个人养老金业务张弓待发 基金销售最快本周上线
- 科创债规模已超600亿元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力
- 临港浦江园区企业壁仞科技BR100芯片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
- 华彬红牛1元乐享难以顺利兑换,官方称“未出现反映后不解决”,但无人联系消费者
- 11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和5年期均维持不变
- 11月21日盘前策略提示:维持对市场的乐观判断 建议布局困境反转的主线